- Published on
智慧与转变:拥抱人生的后半程
- Authors
- Name
- Zhanxin
Tags
本文共有 3019 字 · 预计阅读时长≈ 16 min
国庆假期外出时人太多,我选择待在家里看书,于是翻开了《中年觉醒: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英文原版《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与中文版书名相比,我更喜欢台版的翻译《重启人生:一个哈佛教授的生命领悟,给你把余生过好的简单建议》。
这本书由亚瑟·布鲁克斯(Arthur C. Brooks)所著,探讨了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如何面对衰老和成就感的转变,并通过调整心态与行为,在人生的后半程依然保持幸福与满足。
职业下行比你想象中来的更快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下半场,这是一个职业能力和创新力逐渐下滑的时期。了解并准备如何应对这一阶段,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书中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峰值出现在不同年龄段,之后逐渐下降。职业运动员会在 20-27 岁开始下行,大部分诺贝尔得主的重大发现都出现在 30 岁左右,后面就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性发现,特别是科技公司创始人和许多专业领域的人士,在年轻时取得巨大成功后,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在30岁左右开始减弱。
因此,意识到并规划人生的下半场,找到新的价值和方向,是避免中年危机和实现个人转型的关键。
破局之道:发展你的第二曲线
面对步入的中老年,人们会面临三种选择:
否认现实,可能会导致沮丧
接受并躺平,可能过于消极
接受现实并探索新技能
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的是处理新信息、解决问题、适应新情况的能力,通常与逻辑推理和短期记忆有关。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则是通过经验和学习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能力和事实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
历史和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虽然流体智力可能衰退,但晶体智力却持续增强,这为我们提供了在老年创造事业第二春的机会。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老年人应保持心灵活力,为年轻人提供指导和建议,传承知识和经验。
在我们转型期间,有三股力量会阻碍我们
- 对事业和成功的迷恋
- 不舍世俗奖赏
- 对职业能力衰退的恐惧
对于这三股阻碍力量,书中提出了三种转型策略
- 发展人际关系
- 开始精神之旅
- 坦然接受自己的弱点
摆脱渴望成功的瘾
和抽烟,喝酒一样,对持续成功的追求是会成瘾的,当我们年轻时,精力和体力都没有问题,可以支持我们对成功的追求,但当我们步入中年,这些都会下降,只有理解和摆脱对成功的过度依赖,才能实现轻松转型。
追寻生活的真谛:超越欲望与追求本质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依然被少数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望所驱动,这些欲望往往是伪神的替代品,阻碍了人们对真正幸福的追求。
通过对满足感、成功与失败定义的反思,作者提出新的公式来衡量真正的满足感,即所拥有的除以想要的。此外,提倡探寻生活的‘为什么’而非仅仅聚焦于‘是什么’,鼓励人们欣赏生活中的小事,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直面死亡与重构人生:从思考死亡到重建关系
书中提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是怕被遗忘和不存在的恐惧,面对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它,直面它,你越回避你就越害怕,人有两种美德,一种美德叫简历美德,一种美德叫道词美德。也就是说你写在简历里的东西都是跟事业有关的。简历美德适合人生上半场,也就是你需要让别人看到你是怎么衡量自己的工作的,一步一步的进步。在悼词里面我们会写这个人是一个友善的人,这个人是一个博爱的人,这个人对于朋友总是出手相助,我们赞颂他的这种美德,这个叫做悼词美德,我们应该将注意力从简历美德转移到悼词美德。
哈佛大学的一项持续80年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与身体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水平以及稳定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特别强调爱作为幸福的核心要素,分为浪漫之爱和友谊之爱。
研究指出,成年人应主动花费时间维护和培养友谊,通过为亲友留出时间和考虑他们的需求来加强情感联系,从而提升内心的淡定与幸福感。
从青年到老年:探索人生意义与心灵成长
印度人把人生分成四段,每段25年。就是人生100年,一共分四段,每段25年。这四个阶段反映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职责和目标:
- 学生期(Brahmacharya):学习、积累知识和培养纪律的阶段。
- 居家期(Grihastha):成家立业,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 隐居期(Vanaprastha):逐步淡出家庭生活,开始追求精神修行。
- 遁世期(Sannyasa):完全放弃物质生活,专注于灵性解脱。
人生的四个阶段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应以学习为主,成年后致力于事业发展与家庭建设。到了五十岁左右,人们应开始考虑退隐和精神层面的成长,通过放下世俗责任,转而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重要性。 这一过程强调了通过冥想、阅读、散步和山林生活等方式来净化心灵,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老年人不应继续执着于物质追求和社会地位,而是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反思,也是一种成熟和强大的表现。
化脆弱为力量:展现真实自我赢得尊重与支持
一个人在展示其脆弱面的同时,其实是在释放一种强大的信号——勇气和真实性。正如一位成功人士通过分享自己的非传统教育路径而获得社会广泛支持的故事所示,勇于揭露自身弱点不仅不会导致失败或被轻视,反而可能激发他人共鸣,增进人际间的理解和合作。
同样,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在面对自身局限性时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价值,如著名音乐家巴赫在其创作生涯晚期转向音乐理论研究,最终成为一代宗师。这些例子都说明,接受并利用自身的脆弱性,能够转化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引领个人和社会向前发展。
度过转型期的四个建议
面对转型的挑战,人们常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身份的混乱和对未来变化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到所有的失败和挫折都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减,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转型。
作者提出了四条关于转型期的建议。
1.识别你的棉花糖。什么是棉花糖,就你想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我想要的是我心灵的纯粹美好,我和他人的关系,爱、友谊、对知识的获得,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淡定、更从容的人。这可能是我们人生下半场的棉花糖的转变。
你所做的工作总会有回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功不唐捐,你人生当中所有的经历,哪怕是挫败,在事后看来都一定会有它的作用。
做尽你所能做最有趣的事儿,这不意味着天天换工作,觉得所有的工作都无趣,我要去干那个最有趣的事儿。而在于你要能够学会发现每一件事的有趣之处,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和能力。
转型不一定会一步到位,有可能你做两天顾问,别人不用你了,那换一个呗,一步一步的改变。最后你创立了一个自己的学派,带了一群徒弟也挺好,多去使用你的晶体智力。
作者最终把所有的这本书总结成了七个字儿。用物,爱人,敬畏神。
用物要跟爱人相对照,不能说爱物。物是用来干嘛的?物就是用来用的。比如你有一辆车,你舍不得开这个车,然后每次这个车一开回来都要给它干干净净的擦一遍,你就会发现你成了这个车的奴隶,所以用这个车的目的就是用,这个车如果撞了,它保护了你,它的使命就完成了。 你不用内心当中过于纠结,对于物我们的态度是要用损耗就损耗,丢了就丢了,钱花掉了才是你自己的,没有花掉的都是银行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物。
爱人,爱具体的人,爱你身边的人,甚至爱这个社会上那些你可能不认识的人。你要能够爱人。
敬畏神。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会敬畏神。如果你没有,你可以敬畏真理,你可以敬畏道,可以敬畏智慧,敬畏知识。
总结
重新定义成功:布鲁克斯鼓励读者抛开对外部成就的执着,转向更内在的、基于关系和精神成长的目标。他强调,成功的定义不仅仅在于职业生涯中的成就,还在于个人与他人的连接、给予的能力,以及内心的平静。
发展新技能与兴趣:随着流动性智力的下降,布鲁克斯提议人们发展新的兴趣和技能,尤其是那些依赖于晶体化智力的领域,比如写作、教学或咨询工作。这样可以让人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依然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练习感恩与慈善:通过感恩的实践,人们可以摆脱对成就的执念,转向对生活中已有的福分的珍惜。同时,慈善行为和对他人的帮助可以带来长久的满足感,这种超越自我的行动往往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幸福。
个人感悟
接受并适应年龄带来的变化,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新的成长。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接受中年的自己并成功转型,找到自己下半生的幸福之道。
资料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